不能读取jquery

理事长访谈 | 崇明区残联理事长倪卫东: 使残联真正成为 残疾人的心灵家园

2019-09-26

崇明残疾人工作长期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扶。让我感触深的是有越 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扶残助残的行列中来。这好比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在为残服务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彰显出人性的美丽和善良。

Q—编辑部
A—崇明区残联理事长 倪卫东

Q:倪理您好!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残疾人相关工作的?在开展残疾人工作的过程中, 有哪些特别的心得体会,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A:2018年3月我调任区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一年来,我利用大调研的时机,走访了一批农村残疾人家庭,亲眼目睹一些人由于残疾导致无法工作、生活无法自理、因残致贫,生活陷 入困境。对此,我与残联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在现行政策范围内,从辅具适配、生活护理用品配发、家庭生活无障碍设施改造、残疾人家庭健全人就业等方面予以倾斜和照顾。面对这一社会最弱势的群体,接触到一个个家庭的“伤口”, 我切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疾苦,也历经了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思想鞭策,促使自己对于残联工作的本位进行了深入思考。我们残联就是要聚焦残疾人的困难和期盼,正视残联工作中的不足,以坚定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做好解难事、办实事工作,使残联真正成为残疾人的心灵家园。


Q:在您以往的工作中,有没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或非常感动的事例,可以跟读者们分享一 下。

A:2018年在上海市自强模范评选过程中,我获悉了重度残疾人陈东的创业经历,感动不已。2000年,风华正茂的陈东因脊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来的噩耗使他 一度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这时各级残联组织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走上了康复之路,重燃他对生活的信心。他前往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学会了生活自理技能,学到了先进的康复理念,还在驾校拿到了残疾人专用驾 照,成为了能够生活自理、独自出行的强者。此刻,残联又为他提供了职业技能指导,使他步入了电子商务的知识海洋。五年来,他先后创立了上海轮路贸易有限公司、话务中心、上海宸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帮助一批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创业。在自主创业的同时,他还到其他公司谋求发 展,从应聘担任上海闲工夫食品有限公司电商总 监到升任总经理,他带领整个公司20多人的团队 实现年销售额5000万元的优异成绩。陈东用实际行动见证了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残疾人 “自强创业奖”,荣获了上海市自强模范称号。

近年来,我区涌现出了一批像陈东一样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区残联更是抓住时机,大力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我们以全国自强模范黄 胜利创建的黄氏鹿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筹建了崇明区残疾人创业示范教育基地,近千名残疾人接受了创业教育。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以黄胜利、陈 东等自强先进典型为榜样,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征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努力弘扬积极向上、 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贡献力量。


Q:去年七代会成功举办,残联系统又开始了新的工作征程。新的一年里,区残联针对本区残疾 人工作有哪些重点工作计划?和以往相比,今年的重点工作有哪些,可以与我们详细谈谈吗?

A: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区残联将用追梦人的激情,筑梦人的实干,全面落实各级残联代表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 政府立足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局,落实重大生态项目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现崇明残疾人事业新的发展。 一是增强康复服务供给能力。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支持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培训培养康复人才,积极推动康复事业的发展。特别关注30岁以下的残疾人,分析致残原因,做好早期 干预、早期预防,特别是出生缺陷的预防,从 源头上降低残疾的发生率。

二是巩固和发展集中就业。加强部门协 调,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区福利企业的经 营现状、残疾职工使用状况、岗位开发和需求等情况开展联合调研,有针对性地出台扶持措施。积极实施残疾职工稳岗举措,向企业宣传残疾人就业政策,规范用工行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开发残疾人岗位。开展残疾职工爱岗敬业教育、就业形势宣传和职业技能培训,多 管齐下实现残疾人就业增收。

三是探索老年残疾人养护模式。针对这几年老年残疾人数量剧增,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探索机构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残疾人养老模式。一方面,探索设立满足高中低不 同层次需求的老年残疾人专用养老床位,对现有入住老年残疾人的养护机构进行软硬件改造,提高助餐、助浴等生活护理标准。另一方面,重视居家养老,结合老年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的照护服务。


Q:在残疾人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题,又是通过哪些方法得以解决的?

A:近年来,我区申请评残人数和残疾人人数出现快速增长,评残合格率偏低,社会反响较 大。为此,区残联联合区卫计委,结合区委 “大调研”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崇明区关于进一步 规范残疾评定管理工作的办法(试行)》,从申请受理、评定流程、审核批准、残疾复评、 结果公示、证件核发、证件注销等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的严格规范,明确了责任追究办法, 形成了权责利相一致的工作机制和操作模式。 自去年5月份按照新办法开展以来,评残工作增强了便民性,控制了申请数量,合格率提高到 了70%,新增残疾人人数明显下降,体现了维护 社会底线的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社会面反响普遍良好,得到了市残联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

 

Q:本区的“一区一品”残疾人品牌项目是什么?在打造的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新的一年里,有哪些新的计划吗?

A:2017年,“帮扶5000名农村困难残疾人 劳动增收”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我区的任务目标是建立40个扶残涉农经济组织,帮扶农村困难残疾人1814名。考虑到崇明80%以上的残 疾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区残联将这项工作作为加大农村残疾人综合帮扶工作力度,提高精准 帮扶水平,促进农村残疾人增收,改善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品牌项目,成立实事项目领导 小组,召开座谈会,深入乡镇、合作社开展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区特点的实施推进计划和操作细则,并按照本区各乡镇困难残疾人分布状况及前期合作社创建意向,确定各乡镇任务指标数。通过各乡镇遴选,区农委、区残联组成专家组认定, 2017年成功创建“扶残涉农经济组织”58家, 实际帮扶残疾人2146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18年,我们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项目第三方机构的招投标工作,与中标机构签订项目年度考核、日常管理、满意度调查、新增扶残涉农经济组织的评估等内容的委托协议。 在完成已建58家帮扶基地考核、扶持补贴资金的审核、拨付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认定新增 “扶残涉农经济组织”16家,新增帮扶对象 413名。两年间,全区共创建“扶残涉农经济组 织”74家,帮扶农村残疾人2824名。 2019年,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帮扶农村困难 残疾人劳动增收”实事项目成果,委托第三方机构加强对“扶残涉农经济组织”的日常管理、考核督查、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开展新申请涉农组织的评估认定,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


Q:去年是残联成立30 周年,今年是建国70 周年。时代在快速发展,今年也被确定为“残联改 革年”,那么本区残联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哪些 方面的改革?

A:2019年我们将抓住“残联改革年”的东风,进一步推进改革,着力转职能、转方式、 转作风,进一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强残疾人组织,做活残疾人工作,做好残疾人事业。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增强队伍活力。加强组织建设,区残工委统筹协调全区残疾人工作,区残联主席团、党组和理事会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残疾 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残疾人联系,优化服务、保障,使广大残疾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基层工作力量,进一步推动乡镇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落实管理考核要求,确保综合服务中心真正成为残疾人之 家;开展残疾人专职委员招录工作,规范管理办法,合理界定工作内容,加强人员培训、业 务指导和考核督查,真正发挥专职委员服务残疾人、联系残疾人的纽带作用。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夯实主业主责。深化落实“一网通办”工作,加强与区联席办、乡镇残联、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协调联动,明确职责分工,规范操作流程,确保13项残联“一网通办”接入事项的正常受理和流转,方便残疾人在线和就近办理残联业务。推进助残服务社会化,依托“梦之履”和“心之翼”手工作品项目,开展残疾人文化创意就业工作,形成残疾人“文化就业培训一体化”工作模式。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确保工作有效覆盖。 统筹多方力量,锻造一支讲政治、懂网络、敢 担当、擅创新的网络宣传人才队伍,增强对网络意识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构建集残联官网、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一体的融媒体平台,增强残联工作的传播能力、引导力、 吸引力、公信力,牢牢掌握网络宣传工作的主动权。组建残疾人合唱团,开展残疾人文艺巡演,展示残疾人自强风采,弘扬人道主义主旋律,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资料来源:崇 明区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