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打造残疾人文化服务品牌 ——无障碍电影

2019-09-26

没有报酬,默默无闻,甚至解说完一场电影,观众也记不住你长什么样子。但是,每一次电影中爆发的笑声,每一场大家激动的心情都让这些志愿者们甘之如饴。

大年初一,由韩寒导演的电影《飞驰人生》在影院一经上映,便得到了广大观众、影 迷的热烈反响。出人意料的是,在两周后的2月 22日,视障人士也能走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无障碍版了。

此前,市残联多次调研无障碍电影后发现,片源老旧一直是大家热议的问题。此次, 市残联联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飞驰 人生》无障碍电影的观影活动,导演韩寒全程 积极参与配合。因此,这部春节档的热映电影还没下院线,视障朋友们就能在电影院里同期 看到无障碍电影,着实是为残疾人朋友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所谓无障碍电影,就是在保留平常观看的 原版电影对白的同时,在电影声音空白的地 方,用比较准确、恰当和精炼的语言把画面解 说清楚,让看不到画面的视障人士通过讲解来 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据了解,上海的无障碍电影发展至今,主 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的为“盲人讲电影” 活动,由志愿者在部分社区活动室为盲人讲电 影,时间不固定,播放影片陈旧,受益盲人观 众比较少;

第二阶段是在2009年,上海市残联、上 海图书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成立“无障 碍电影工作室”,制作高质量的无障碍电影光 盘,分发至市区公共图书馆、区县残联、社区 文化中心等,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借阅或定期组 织残疾人观看。 2011年,“上海无障碍电影”正式更名为 “中国无障碍电影”,并列入了国家新闻出版 总署“十二五”期间的骨干出版工程。

第三阶段是2012年,在本市部分商业影院 开设无障碍电影专场,每月定期放映一部最新的影片,免费邀请残疾人走进影院,享受上海 广播电视台播音员和主持人现场提供的讲解服 务。

市残联最先与国泰电影院合作,于2012年 6月27日挂牌成立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影院 每月最后一个周四进行一场无障碍电影放映。 至今,国泰电影院已放映了无障碍电影84场, 为2万余人次的残疾人提供服务。

2015年起,上海无障碍电影发展进入第 四阶段,通过建立“阳光院线”社区无障碍电 影,将无障碍电影放映服务送至残疾人的家门 口。

无障碍电影作为上海市残联打造的品牌项 目之一,发展至今已有10余年时间,得到了广 大视障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然而,在早期无障碍电影的推进过程中, 并不是一帆风顺,这其中离不开两位老先生的 不懈努力和坚持,他们分别是上海无障碍电影 第一撰稿人蒋鸿源和上海无障碍电影第一位志 愿讲解人王世杰。


蒋鸿源:他们看的是电影,我看到 的是平等和尊严


蒋鸿源与电影结缘,绝非偶然。他从小爱 看电影,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年轻时 在上海电影公司工作,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和电 影打交道。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手术 导致视网膜脱落,他的左眼失明,右眼视力跌 至0.02。可他仍然狂热地爱着电影,每次观影 都坐在第一排,眯着眼紧盯荧幕,吃力地分辨 着模糊的微光。

“有一次,我去参加国际电影节,为了能 看影片,专门请了一位朋友一起去,让他帮忙 读出影片上的字幕。一场电影下来,我也能看 懂。”蒋鸿源突然意识到,盲人和普通人看电 影之间的障碍就在于看不到画面,如果有个人 在旁边把画面上发生了什么讲出来,这种障碍 不就可以消除了吗?于是他打算试一试。

万事开头难。为了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 持,2008年,蒋鸿源选择了当年热映的《非诚 勿扰》作为“试验品”。不过,第一次写无障 碍电影的解说词,蒋鸿源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 写。对白的空隙需要写多少文字,什么时候应该停顿,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个月后,蒋鸿源将一份一万八千字的讲 解稿拿给了帮助他配音和合成的另两位盲人朋 友,他们足足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将第一 部无障碍电影光碟制作出来。光碟被送到街道 文化中心和图书馆给盲人放映,大受欢迎。恰 如其分的解说词,为盲人打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

2011年,盲人影迷们又提出了新要求—— 要看新片,而且是在电影院里!蒋鸿源找到了 精神文明单位国泰电影院寻求支持,以建党 九十周年为契机,尝试把盲人观众请进电影 院,观看当月新片《建党伟业》。

在电影院里“看”,效果和社区截然不 同。在市残联的推动下,2012年6月,国泰电影 院正式揭牌成为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 由市残联承担无障碍电影放映的费用,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加入了现场义务 讲解的队伍,随后上海市16个区都开始了无障碍电影 的放映。“如果没有市残联的支持和志愿者的 帮助,这件事就办不成了。”蒋鸿源始终这么 认为。 得益于读屏软件、五笔输入法,以及各种 放大镜,蒋鸿源才能完成每月至少2万字的台 本。尽管困难重重,但让他引以为傲的是,6年 来,每月一次的无障碍电影放映都如期进行, 从未开过一次“天窗”。10年间,蒋鸿源共撰 写了170部讲解文稿,至少有300多万字。

“他们看的是电影,我看到的是平等和尊 严。”这是蒋鸿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王世杰:一开始干就停不下来了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 好事。”当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位年逾古稀的长者,听他讲述了许多工作背后的故事,浮现在 脑海里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王世杰开展无障碍电影讲解的契机很简 单,2006年刚刚退休不久的他结束外地考察, 偶然看到《新闻联播》里的一个新闻画面:北 京无障碍电影放映室里,前方大银幕正在播放 的是电影《云水谣》中某个场景,解说员正在 动情解说着,而一位视障人士坐在观众席间双 手交叉握住,两只大拇指快速打转,表情专 注,非常投入。

那个时候他就暗暗问自己:我可以做吗? 当时上海还没有开展此类项目,多番沟通 准备后,王世杰终于在2007年3月于江川街道完成了第一场《三峡好人》的 “无障碍电影”解说活动。 他的声音浑厚有力,解说细 致充满激情,当现场视障朋 友们“看”完影片热烈鼓掌 感谢的时候,他知道,这次 尝试成功了! 最开始“无障碍电影” 放映使用的是光盘播放,遇 到重要情节,解说员可以 使用暂停键来详述场景和 人物。但是随着“无障碍电 影”走进影院,解说员如何把解说词和电影完 美结合,成为了王世杰的新难题。

2011年,《建党伟业》的“无障碍电影” 影院解说活动,顺利突破了这个难关。

解说前,王世杰翻阅了无数资料,打磨疏 通解说稿件,事先排演多次。然而电影院讲解 当天,因为场地限制,他只能窝在放映室里, 透过放映机光束的小洞看前面大银幕的电影。 屋子很小,透光的小洞不高不低,站也不行, 坐也不行,只能就着旁边的箱子稍稍歇脚,就 这样王世杰硬是待了两个多小时。除了情节与 人物,他还见缝插针地给大家科普这里的重要 人物背景。

结束后,影院经理跑过来握住他的 手说:“我看了很多遍都没看懂,今天您的讲 解让我彻底明白了!” 谁也未曾想到,他瞬间的触动和小小尝试 竟然最终落地生根,截至目前,王世杰亲自讲 解的“无障碍电影”高达百场,为无数视障朋 友带来了新的“电影世界”。 当被问及为什么可以一直坚持时,王世杰 想了想说:“因为一开始干,就停不下来了。”

无障碍电影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蒋鸿源和王 世杰们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无障碍电影志愿 解说团队的无私奉献。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员曲大鹏牵头组织 的无障碍电影志愿解说团队发展至今已有330余 人,包括了播音员、主持人、演员、大学播音 主持专业师生等。在进行志愿解说的过程中,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郊区影院的路程问题、 工作日的时间调整问题等,志愿者们坚持每月 走进影院,为视障朋友解说无障碍电影,他们 用声音向视障人群传递城市的温度。


曲大鹏: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并 且坚持下去


“我们现在志愿者团队有330人,每年解说 超过65部以上电影,到现在院线无障碍电影已 经累积惠及12万人次。”曲大鹏讲起自己这么 多年坚持做的事情,如数家珍。

他作为上海广 播电视台的一名播音员,同时也是上海市无障 碍电影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在上海,视障人群有16万人,让每一位视 障朋友都享受到无障碍电影的服务,显然,仅 靠一家电影院是远远不够的。

为让更多盲人走进电影院体验电影艺术的 乐趣,2013年,市残联经过多次调研决定在全 市16个区开设至少一家商业影院无障碍电影放 映专场。由区残联牵头并划出专项预算为视障 朋友们带来文化大餐。

而电影解说员志愿者的组织工作自然而然 就落在了曲大鹏的肩上。16家影院,同步16场 解说,这样的解说工作光靠他一个人是很难完 成的。

电影解说员不仅仅要有一腔热情,还要拥 有高素质的专业技巧,这样的志愿者哪里找 呢?曲大鹏想来想去,还是自己身边的同事最 可靠,主持人出身,专业素养过硬,并且人品 都是自己信得过的。

无障碍电影解说志愿者群就这样壮大起来 了,在SMG和各区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的大力 支持下,从开始的8人团队,到如今的330人团 队,曲大鹏说:“现在我们群里还有演员,大学播音专业老师,从刚入职的新人到已经退休 的老艺术家,这个群现在真的热闹了。”

每一步的成长都来之不易,这些志愿者们 也许最初还不够了解无障碍电影,但是坚持走 下去全凭着自己的一颗爱心与一腔热枕。

“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时间我基本都了解 的,所以排片场次我都会和大家沟通,尽量节 省大家的时间。”没有报酬,默默无闻,甚至 解说完一场电影,观众也不知道你长什么样 子。但是,每一次电影中爆发的笑声,每一场 大家激动的心情都让这些志愿者们甘之如饴。

关于未来发展,他希望可以将无障碍电影 解说打造成一个电影的全新科技产品,视障观 众无论走进哪家影院,选择哪部影片,只要带 上特制耳机,就可以听到解说版本的院线电影。“任重而道远啊!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 功,但是我一定会为这样的目标奋斗。”

目前,全市已有18家电影院线每月为视障人 士放映一场无障碍电影,共放映无障碍电影千余 场次,为10万余名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观影服 务。同时,无障碍电影放映服务还推进至社区文 化中心,建立了“阳光院线”社区无障碍电影, 丰富残疾人家门口最后一公里文化生活。

由韩颖创办的“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 展中心”作为无障碍电影制作团队成立3年来, 成型了一套无障碍电影的撰稿技术标准。他们 正在为“无障碍电影进社区”项目探索一个可 推广的工作模式,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走出家 门,走进社区,感受到电影的魅力。


韩颖:用声音创造整个世界

 

“立者,建始也。”对于这位全盲人士、 全国自强模范来说,这里也可以说是她一个新 的事业阵地。一面墙上贴满了有关于“光影之 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的工作日常、演 出合影、宣传资料。

“无障碍电影在全球来说也是一个新事物, 而正是在上海市残联的指导下,目前我们的无障 碍电影各方面发展都可以说是全国领先的。”谈 到“光影之声”的项目,韩颖自豪地告诉我们。 其实如果不是事前介绍,你几乎不能发现这位面 容端正、举止优雅、说话语速很快,性格爽朗的 女士,早已完全看不见这个世界。

光与影的“眼睛”

在因病致盲之前,韩颖最喜欢看电影,还 爱写影评。2011年全盲之后,她便再也无法走 进影院。大约在2014年,她在电台里听到上海 正在招募无障碍电影制作的志愿者,“我很心 动,但担心人家不需要盲人。”

“有谁比盲人更能理解盲人的需求呢?” 市残联领导的这句话最终鼓励她投身到了这项 公益事业中。

如今,正式注册成立3年多的“光影之声无 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在志愿者与各方机构 的帮助下,正以每周一部新电影的速度,收录进新华数字电影院线,在市残联的统一管理之 下,通过机顶盒输送到千家万户的盲人身边。

2017年她们计划完成50部无障碍电影的制作, 2020年计划覆盖全市范围的所有盲人观众。

“记得我和原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 院院长于江老师制作的第一部无障碍电影《可可西里》,撰稿就磨了三个月。”韩颖告诉我 们,“整个制作过程里面撰稿是最难的,每一 部电影的文字量大约都能达到2万多字,要尊重原片,逻辑合理,要优雅得连文盲都听得懂, 还要好听。”

在我们采访前,她正在制作《大鱼海 棠》,“有一个镜头是一扇门,门上写着一个 ‘生’字,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说明白那是生死 的‘生’字,同样,电影中类似‘无所依凭在 水里挣扎’这样的台词,也都要说的通俗易 懂,不然盲人就完全一头雾水。”

因此,撰稿志愿者都需要经过大量培训, 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还得耐得住寂寞。 很多志愿者都是先把眼睛蒙起来,去听,然后 再写,有时5分钟的一段画面要磨几个小时才能 出稿。

从“耳边”到身边

韩颖后天失明,她更能够体会到盲人对世 界的渴求。初失明的日子,她曾有5年左右“闷 在家里,内心绝望”,直到有了导盲犬,走出 了家门,她才逐渐找回自信,找回生活。“无 障碍电影与其说是让盲人重新获得‘看大片’ 的机会,不如说更是盲人们社交的一种方式。 走出家门,聚在一起‘看电影’,互相交流, 你看到那个场景,就会知道这对他们来说有多 么重要。同时,电影里有很多文化现象,我 们把它‘说’出来,让平时失去了关注世界的 一个最重要的窗口的盲人们能够不断地增长见 识,也为他们带来了被尊重的感觉。”韩颖认 真地说。

“光影之声”陆续推出了《遵义会议》 《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等大片,还为盲童 制作了《葫芦兄弟》等动画片。韩颖正在计划 把她们多年来的经验,汇编成“无障碍电影制作的理论指导”。她告诉我们:“无障碍电影 起源于帮助失明人士,但我们希望它未来是属 于全人类的一部部艺术作品。”

对于韩颖,她曾是上海第一个走进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场的盲人考生,全国第一个参加 英语口译资质认证的盲人,第一个通过上海市人 保局主考的速录考级的盲人,她还拥有汉语言文 学和商务英语双学士学位。如今,她又成为无障碍电影的制作人、撰稿人、审稿人。

当我们请她用几个形容词形容现在的生活 时,她用了“幸福的、满意的、感恩的、充满 希望的”几个词。阳光从她身后的窗户照进屋 内,她的身上笼上一层淡淡的光晕。她说: “没有人掉进水里是可以自己拽着自己头发上的。”在某种意义上,生活的价值在她的身 上体现得更为饱满、更为充盈。

 

专访导演韩寒

 

Q:在拍摄电影《飞驰人生》的过程中, 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A:我们是在新疆的巴音布鲁克进行拍摄 的。那里的海拔非常高,赛车经常会坏,开不 了多久,而且那里也特别奇怪,经常下雨。我 们没去拍摄的时候不下,我们一去就下雨。

 

Q:您以前有接触过视障群体吗?对无障 碍电影有了解吗?

A:其实我爷爷的视力也不太好,我以前 做活动也接触过这个群体。只是说这是第一次 接触无障碍观影的形式,以前只听说过国外有 这种无障碍电影。

 

Q:看到有这么多视障人士来观看电影, 您有什么感触吗?

A:能够让自己的电影让所有人看到,是 作为导演的荣幸。我觉得通过解说,他们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能比我拍的更精彩。

 

Q:您怎么看待将电影制作无障碍版本进 行放映的做法?

A: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从业 者应该做的事情,这也是一件特别有社会意 义的事情。通过这次机会,我自己也学到了很 多,我也会在我以后的电影里直接制作这么一 个解说版本。由于发行的成本和压力,我会选 择在重要的城市有固定的场次进行无障碍版本 的播放。

 

Q:您有想过自己参与无障碍电影的制 作,或是让更多的粉丝参与吗?

A:我本身也是编剧,那我以后自己做无 障碍电影版本的时候也可以参与撰稿,与撰稿 团队共同工作也会更加准确些。同时,我也会呼吁更多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