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jquery

农民画里“话”农民

2020-11-13

你知道什么是金山农民画吗?

金山农民画是在江南民间艺术土壤中滋生出来的 一棵新苗,以江南乡土艺术为契机,贴近生活脉搏, 将水乡清新芬芳的泥土风韵与现代农村丰富的生活气息融为一体,运用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强烈的色彩反差,尽展江南文化的审美内涵。

 

这是一幅名为《生态养殖致富》的金山农民画:清澈的水塘,蓝绿的荷叶,粉嫩的荷花,水中成群的鱼蟹,水面欢快的鸭群,木制的捕捞船,金色的鱼篓,简洁朴素的人物形象,自然地勾画了一幅和谐的生态文明画卷,蕴含其中的浓厚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将江南水乡的生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画的作者是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的一位特殊农民画家——张美红。

今年 52 岁的张美红,是一位肢体残疾人,在农民画领域已经深耕了 20 余载。

与农民画结缘,张美红称,背后离不开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姐姐张美玲。姐姐从小画农民画,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张美红对农民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 27 岁的时候,张美红在姐姐的带领下,开始走上一条农民画创作的道路。

为了画好农民画,张美红曾去金山农民画画院参加培训,后来得知金山区残联组织了农民画培训班,张美红毅然报名参加,继续“充电”。

《珍珠鸡》是张美红的第一幅农民画作品。在培训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张美红根据自己居住的环境,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农村家庭生活景象,安静的庭院、清新的树林、充满活力的鸡群,质朴的农家生活被“搬运”到画纸上,色彩鲜艳、充满生机。“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是农民画的独特魅力”。

因为生长在农村,张美红对这个从小生活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每一次绘画之前,张美红都会先在脑海里构思一幅画面,“就像写作文一样,下笔之前都会想好文章的整体结构,其实绘画也一样,因为我了解家乡,在这里有着几十年的生活体验,所以落笔之前,要画什么内容,我了然于心,因为那个画面就好像瞬间浮现在我眼前。”在张美红眼中,农民画和其它类型的画相比,有一种“接地气”的美感,因为农民画的题材往往来自于农村的景色或是农村的生活片段,色彩虽然鲜艳绚丽,但笔法却很朴素简洁。

欣赏一幅农民画作品,就像走进了农民热火朝天的农作生活,真切感受到来自田间地头的丰收喜悦之情。每一幅农民画,都诉说着一个动人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桃子丰收》是张美红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灵感源于这位金山本地人的日常所见所闻。近年来,金山区大力发展特色瓜果产业,每到丰收季节,房前屋后挂满了成熟的果实,村子里果香弥漫。张美红看到乡亲们种的桃子熟了,大人和小孩摘的时候脸上洋溢着遮不住的喜悦,这种平凡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让张美红灵感一现,于是描绘了一幅桃子丰收的画面:两个小孩开心地站在结满桃子的果园前,手里捧着一个大大的桃子。

简约的一幅画,生动地反映了农民通过种植来致富,开开心心迎接丰收年的一派和谐景象。

“农民画简单吗?”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绘画的第一步便是构图,就像文章离不开章法,决定了作品最终的成败。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规律和原理,符合这些原理才能达到基本的美学,对于农民画,张美红认为,由于其色彩对比强烈,因此绘画过程中要尤为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融合,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失美感,简而言之就是色彩搭配起来,要让人看得舒服。至于画什么,需要真正体验过农村的生活,才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这样画出来的画才更有共鸣感。

近年来,张美红的作品曾多次在农民画大展中获奖并参加展出,其中,在“追梦”中国农民画邀请展中,作品《生态养殖奔小康》荣获“典藏奖”并被收藏、出书。在“美丽乡村,白桦相约”全国农民画展中,《生态养殖致富》作为优秀作品,被吉林省桦甸市收藏。

20 余年的创作经历,50 余年的农村体验,让张美红与农民画已成为“挚友”。她打趣地说:“有时候吃饭或者睡觉的时候都会在想怎么画好一幅画,突然灵感来了,我就赶紧用笔记下来,生怕它溜走。”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在为生活增色。对于张美红而言,农民画就像自己记录生活、表达生活的一个窗口,在她笔下,农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生活乐事、劳动场景跃然纸上。

“能够在农民画里‘话’农民、‘话’丰收、‘话’农村的新变化和新成就,我相信不只是我,也是每一位农民画作者对家乡生活表达热爱的一种方式。我喜欢画农民画,也会一直画下去!”